
中新经纬11月1日电 (袁媛)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亿润配资,标志着中国进入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转型的新阶段,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正在从传统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模型转向一个由科技创新主导的新宏观经济模型,这一转型将在未来五年内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日前召开的“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展望中国资本市场‘十五五’”学术研讨会上指出。
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由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构成。供给学派强调通过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而需求学派则侧重于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复苏。过去,这些模型帮助经济学家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例如在工业化时代,经济扩张是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来促进的。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亿润配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模型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单纯依赖GDP、就业率等传统指标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无法全面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崛起。”王忠民指出,如今,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新的需求和供给的出现,还带动了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和5G等技术的推动下,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技术的突破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力。
以特斯拉的估值为例。当前更为看重的并不是它在汽车产业里的估值,而是按照如果未来所有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其中的算力可以作为微观算力、移动算力,从机器人在制造汽车过程中所反馈的技术来估值。生产性服务变成新的市值,最大化反映到公司的市值当中。
从上述角度来看,王忠民认为亿润配资,过去GDP核算的是周期性的产值,有些超长期的经济周期甚至是60年。而当前技术更新的速度,则要求资产都必须“轻”,重资产在一年之内不把所有的固定投入资本预算全部收回的话,就会形成瞬间沉没资产。但在新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周期已经无效,根本没有短周期、超短周期一说,整个社会的资产价值将通过流动性周期来反映。
所以,王忠民指出,科技创新推动了以市值最大化为核心的新宏观经济指标。在这种新的模型中,传统的GDP最大化不再是第一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市值的最大化成为新的关键衡量标准,这不仅反映了技术渗透率和市场竞争力,更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预示。例如,现在很多应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生作用,如引导了新的消费,但却因为开源和免费而无法反映在GDP中,只产生在最终福利和终端产品的价格中。
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展示了科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巨大价值。王忠民认为,这一变化突显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市值最大化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流。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新的宏观经济模型意味着,市场不再仅仅关注企业的短期收益,而是更加重视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潜力。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参考框架,也使得资本市场更加注重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和推动。
针对股权结构创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王忠民提到,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创始人模式和有限合伙制的股权结构开始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标准配置。这种创新的股权结构,不仅能有效激励创始人和核心团队,还能够吸引风险投资和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他特别指出,这种股权结构的创新,使得资本市场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可以看到,如今不少科技创新企业都采用了多层级的有限合伙制。王忠民谈到,这一制度有效激发了创始人的创新动力,也推动了技术与商业模式革新。其核心逻辑在于:当一个人坚定地投入创新事业,经历从技术研发到量产、再到市场竞争的全过程时,他创造的不只是产品,更是社会新财富与新价值的起点。其他合伙人,包括员工持股的收益,也只有在这一创新链条成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展望未来,王忠民认为,在新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引领下,资本市场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注册制、股权结构创新等的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将更加成熟,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其中。
在王忠民看来,注册制改革正在与“同股不同权”“差异化投票权”和“差异分配权”等创新机制深度融合,形成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新资本逻辑。注册制不只是简化上市流程,更重要的是,它让资本市场能够包容多层级有限合伙架构、期权激励以及创始人控制权设计等创新实践,真正实现“创始人模式”与“基金化投资”的结合。通过差异化投票与分配机制,优秀的创新者在企业上市后仍能保持长期决策权,确保技术研发与企业战略的延续性。这一制度创新,使资本市场从单纯的融资平台转变为支持创新经济、激发创造力的制度引擎,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的制度动力。(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亿润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