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工作人员,以“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名义实施诈骗。他们通过伪造文件、诱导点击虚假链接、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虚假会议室等手段,骗取个人信息和资金。请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道正网,增强反诈意识!
案例一:“P2P清退回款”诈骗
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再以缴纳保证金等为由诈骗投资人钱财。
案例二:假冒受理投诉诈骗
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为由联系消费者,声称可以协助处理其在金融机构的投诉问题,诱导其点击虚假链接或开启屏幕共享,骗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案例三:“消除不良记录”诈骗道正网
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谎称消费者有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需向“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款项随后退回。一旦消费者转账,资金即被迅速转移。
防范指南:
1.通过官方渠道投诉
如遇金融消费纠纷,应通过正规渠道投诉,如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APP客户端,或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投诉维权热线,切勿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中的投诉处理信息。
2.核实身份信息道正网
接到自称金融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客服的电话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切勿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3.警惕转账要求
正规的投诉处理过程中,不会要求消费者支付任何费用。凡是以“手续费”“保证金”“验证资金”等名义要求转账的,均为诈骗行为。
4.保护个人信息
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不明来源的APP,避免在非官方渠道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5.开启屏幕共享需谨慎
不法分子可能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获取消费者手机上的信息,包括短信验证码、银行卡信息等。切勿轻易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6.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若发现被骗,应立即保存相关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道正网,并及时报警。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